輥道窯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起初是應用于冶金工業;30年代,美國首先將輥道窯實驗用于陶瓷烤花工序;40年代,意大利開始研究將輥道窯用于快燒面磚并取得了成功。至60~70年代,國外先進國家已普遍使用輥道窯焙燒建筑瓷磚,技術也已相當成熟。另外,國外還研制出焙燒衛生瓷等制品的輥道窯,以及焙燒日用瓷的高溫輥道窯,在實際運用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國自70年代才開始在陶瓷工業中研究與推廣應用輥道窯,由于當時國內保溫材料的材質較差,陶瓷輥棒的長度較短等原因,主要是應用生產日用烤花的隔焰輥道窯。1974年,沈陽陶瓷廠首先試驗成功輥道窯焙燒釉面磚;1974年,山西省聞喜縣陶瓷廠建成我國一條煤燒日用瓷烤花輥道窯;同年,遼寧省海城縣陶瓷四廠建成我國一條燒重油的日用瓷烤花輥道窯。
輥道窯在我國的迅猛發展是從80年代開始,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并翻版建造到獨立研制與國產化的發展歷程。1982年,廣東石灣利華裝飾磚廠從意大利唯高公司引進FRW2000型輥道窯。據不完全統計,以后的近二十年,全國先后從意大利(如WELKO,SITI,POPPI,SACMI等公司),德國(如HEIMSOTH公司),日本(如高砂公司),美國等發達國家引進了500余座各種規格的輥道窯。這些輥道窯為我國設計與建造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輥道窯提供了很好的樣板。首先,不少企業與廠家對引進窯作了大量的消化吸收工作,翻版建造了一批輥道窯,并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引進窯的技術為我國自行設計輥道窯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廣東,山東,福建,四川,河北,江西,湖南,東北等各地分別根據各地燃料現狀,原材料實際狀況設計建造了各種類型的輥道窯上千條。至20實際末,輥道窯的設計與制造已基本實現了國產化,有的還遠銷國外。
輥道窯采用輥道在窯內輸送制品使其完成燒成過程,取消了窯車,建筑瓷磚還大多不用墊板,使輸送設備的蓄散熱降至較?。患由陷伒栏G無曲封,車封,砂封等空隙(輥孔縫隙可用陶瓷棉填充),因而窯體密封性能較好,減少了漏風,也就大大提高了窯爐的熱利用率。
輥道窯屬中空窯,窯內阻力小,壓降也小,故窯內正負壓都不大;沒有了窯車吸熱,也沒有了車下漏風,加上輥的上下能同時加熱,故基本不存在上下溫差;輥道窯一般采用明焰裸燒,傳熱速率加快,窯內斷面溫度也均勻,從而大大縮短了燒成時間,保證了快速燒成的實現。
輥道窯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不僅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還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而且輥道窯與前后工序連成完整的連續生產線,大大提高了全廠的生產效率。另外,輥道窯占地少,結構簡單,建造快(一般不超過三個月),因而見效快,經濟效益高。
總之,輥道窯由于窯內溫場均勻,從而保證了產品質量,也為快燒提供了條件;而輥道窯中空,裸燒的方式使窯內傳熱速率與傳熱效率大,又保證了快燒的實現;而快燒又保證了產量,降低了能耗。以一次燒成釉面磚為例,熱耗只有1500~2500KJ/kg,而隧道窯一般達5000~9000KJ/kg。所以輥道窯是當前陶瓷工業中優良,高產,低消耗的先進窯型,在我國各陶瓷行業已得到廣泛的應用。